财经周评
回顾整个1月,行情极致分化。上证指数累计上涨0.29%,深成指累计上涨2.43%,创业板指累计上涨5.48%。从个股角度来看,两市个股涨幅中位数为-8.39%。收涨个股924只,其中涨幅超过10%个股389只,涨幅超20%个股171只;3215只个股收跌,其中1796只跌幅超10%,409只跌幅超20%。其启动逻辑,一是短期情绪底部,叠加复苏预期强化,二是居民储蓄入市提升风险偏好。月末指数出现明显的调整走势,欧美股市下跌是诱因,抱团股瓦解是主要原因。只不过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货币政策转向这件事情上。周五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谣言,尾盘的时候央行辟谣,市场得以出现小幅反弹。但是实际上,个人认为关于货币政策这件事,本质上是为支持实体经济、控制房地产,目标并非股市,早在1月中旬管理层就放出过风声,市场也早有预期,无非就是时间早晚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资金在这个位置分歧加大,需要获利了结,货币政策变化只是下跌找的理由罢了。放眼全球,其实不止是A股再跌,全球股市都在调整。1月份极大量的资金通过港股通南下,其本身也反映出部分资金不愿继续给抱团资金抬轿子。港股低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几乎所有投资者都非本土资金。而香港本身,也缺乏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汇率更是联系制度,港股市场本身不具备流动性行情。随着流动性的持续泛滥,港股确实会阶段性接收主水池的流动性溢出,但并不是流动性充盈的主战场,一旦流动性边际收紧的话,港股的流动性失血速度,大概率会明显快于主战场。这里要提醒投资者,直接投资港股的风险要远大于通过港股通基金投资港股市场。总的来看,目前两市个股分化严重,风格切换频繁,操作难度加大,热点持续性不强。市场寻求低位利空出尽个股进行拉抬,业绩超预期的低位个股受青睐,小市值个股近期走势较强。二月份行情依然可期,只不过当前资金整体上被大跌打乱节奏,暂时没有形成有效的进攻力量,临近春节假期,资金大幅净流入的预期不高,节前市场大概率维持窄幅震荡为主。策略上,轻指数,重个股,适当减少短线操作频率,中线可以逢低关注低吸机会。
财经要闻
1、柳叶刀:从本世纪开始至今的疫苗接种工作,仅在近100个中低收入国家中就拯救了3700万人的生命,而根据研究中的模型预测,这一数字到2030年还要几乎翻倍,达到6900万人,其中多数受益的人群是儿童。研究分析了对人类健康影响重大的10种疫苗,例如HPV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
2、证券时报:在天津等地国资企业开启“混改总动员”的同时,A股产业型民资公司也正成为多地国资相中的标的,通过国资入主等方式向混改平台转变。被业内视为继2018年国资纾困入主上市公司热潮之后,国资入主正在开启2.0版本。与上一轮国资入主热潮不同,“协议转让+定向增发”模式的市场热度正在快速抬升。
一、宏观经济
1、财经早餐:目前,31个省份2020年GDP数据已全部出炉。广东GDP超过11万亿元,稳居第一;江苏GDP突破10万亿元,位居第二;山东位居第三。西藏GDP增速达到7.8%,领跑全国。有20个省份的GDP增速超过全国GDP增速。湖北是唯一负增长的省份。
2、世卫组织:囤积新冠疫苗将会导致三个主要问题。首先,这将会是“灾难性的道德失败”,其次将导致疫情继续蔓延,同时这将使全球经济复苏变得十分缓慢。目前任何国家发布出口禁令或限制,都会导致生产疫苗、诊断工具和其他药物的原材料无法自由流通,这对阻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没有帮助。
3、任泽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2010年后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从城市层面看,近年向粤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中国已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未来房地产市场将更加分化,需求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
二、地产聚焦
1、证券时报:近日深圳银保监局将就深圳市场的房贷额度、主动调控和贷款利率等问题进行研讨。业内称,最近深圳银行在严查购房人流水,银行只认三种有效流水。这三种流水分别是工资流水、转账流水、自存流水。在对流水的评估中,当天进当天出、或者当天进第二天出的短期流水,都会被视为无效。
2、上海:发布《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一城一策”常态长效机制,保持新建项目供应量、供应结构、供应节奏合理有序,持续抑制投机炒房。加大住房供应力度,增加住宅用地供应,加快商品住房项目建设和上市。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到2025年形成租赁住房供应40万套以上。
3、北京银保监局:部分购房者为填补房屋交易资金缺口或进行套利,挪用消费贷、经营贷资金作为购房款或“过桥”资金。对此已开展大数据筛查,并就筛查发现的疑点线索向辖内银行机构下发监管提示函,要求各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规性开展全面自查,并要求银行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
三、股市盘点
1、中信证券:从近期央行释放的诸多信号来看,货币政策“不急转弯”,继续支持实体经济,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贯性是相对确定的,全面收紧的概率不大。短期内对于货币政策转向无需太过担忧,参考往年春节前后资金面的表现以及今年倡导春节就地过年的影响下,需要关注后续央行操作与实际资金感受之间的预期差。
2、证券日报:截至1月29日,今年以来新成立基金数量已达118只,累计募资规模达4807亿元,为去年全年新发基金总规模的15%左右。本周至少有44只基金宣布进入基金限购阶段。限购基金类型主要以权益类基金为主。另外,民生加银康宁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等FOF基金、富国蓝筹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等部分QDII基金也发布了限购公告。
3、上证报:截至1月30日,已有15家上市券商发布了2020年度计提减值公告,合计计提减值 107.93亿元。若叠加其他上市券商去年前三季的计提数据,截至目前,共有24家上市券商公布计提减值准备,总规模达218.37亿元。从具体计提项目上来看,股票质押仍是拖累公司2020年度业绩的主要因素之一。
财经知识
1月末,受央行净投放不及预期等事件影响,市场利率快速抬升,市场担忧春节前的流动性环境变化。通过观察央行历史的流动性投放时点,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预计自2月1日起,央行将开始启动明显的流动性投放行为,帮助平抑节前的流动性缺口。预计春节前央行将通过14/28天OMO+MLF+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的方式投放约1.7万亿流动性,维持今年政策温和退出的判断不变,预计年内看到政策利率的变化的可能性较低。1月中旬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逐步从净投放转向净回笼,1月全月净回笼了2165亿元,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也趋于紧张,1月28日DR001利率升至3.06%,突破SLF隔夜利率,DR007利率也升至3%以上,明显超出7天OMO利率。尽管1月29日央行投放了7天逆回购1000亿元,实现当日净投放980亿元,但由于现阶段时点临近春节,市场仍然关注央行春节前的流动性操作,对近期流动性环境有所担忧。从历史流动性工具的投放组合来看,央行可通过全面降准、CRA、TLF、普惠金融定向降准、MLF和OMO等方式应对春节前的流动性压力。但从时点上观察,由于现阶段距离春节假期已不足两周时间,通过CRA、TLF等方式进行流动性投放的概率已经较小(此类工具通常在假期前1个月进行操作),而全面降准在现阶段应不具备可操作条件,因此预计2021年春节前央行将大概率通过14/28天OMO+MLF+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过渡。此外,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比较了本轮流动性投放节奏与过去2年的节奏异同。可以看到,与过去几年临近春节时期相比较,央行通常会在春节假期的-19日和-11日前后加大流动性投放,但从今年以来的状况观察,本轮流动性投放的时点已经明显落后于历史同期。由于下周初(2月1日)已临近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此前观察的第二个流动性明显加快投放的节点(-11日),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预计下周应看到较大额的净投放,缓解现阶段的流动性紧张情形。整体来看,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认为今年春节前的流动性环境与往年有三个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也可能是造成央行投放流动性较晚的原因。1)今年春节与以往较为不同,由于鼓励“就地过年”,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预计今年春节外地人员返乡比例将明显减少,居民端将一定程度减少春节前集中取现的需求,导致今年春节在时点上的取现压力较往年同期更低;2)今年除夕在2月11日,较1月下旬的集中缴准日和缴税日具有一定距离,因此不会出现较为集中的流动性需求的“重叠”,也一定程度减缓了央行集中投放流动性的需求;3)与去年同期相比,由于地方专项债现阶段并未提前发行,因此政府债券发行对流动性形成占用的影响预计将相对有限,也一定程度减轻了央行集中投放流动性的压力。从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对历年春节假期的流动性投放来观察,2018-2020年央行用于跨春节假期的流动性投放规模约在2.3-2.7万亿之间。由于上述所分析的今年春节前流动性环境的三个特征,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预计今年的流动性投放规模将小于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估算今年春节节前流动性投放规模约在1.7万亿左右,其中预计下周净投放1万亿左右,过半规模将通过MLF的净投放与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的落地来得以实现,剩余则通过14/28天OMO操作予以投放。参考过去两年的经验(2019年在-5日起央行共投放1800亿元14天OMO;2020年在-9日起央行共分7次投放14天OMO1.18万亿元),预计央行在临近春节的时期则将主要通过14天OMO等方式进行过渡,补充市场流动性。从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的观察来看,现阶段的“紧货币”并不是常态,预计从下周起整体流动性环境将趋于改善,虽不会回到1月初的“宽松”水平,但预计DR007利率应将逐步回到7天OMO利率的中枢附近。而现阶段延续两周左右的“紧货币”应不会传导至“紧信用”。尽管受专项债同比少增的影响,1月社融增速或滑落0.6个百分点左右,但预计非金融企业信用扩张还将维持在近期水平,并不会明显收缩。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维持全年社融温和回落2个百分点至11.3%(年末值)的判断不变,同时预期年内看到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的可能性较低,“温和退出”将是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免责声明:本文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而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省青企协金服委员会
招商证券西安部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