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周评
财经要闻
1、疾控中心吴尊友: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但我国疫情不会卷土重来。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已经了解了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征,也发展了一套及时发现、控制疫情的防控策略。可能有地方会报告零星病例,但不会出现大规模流行。
2、联合国:也门正面临发生几十年来最严重饥荒的风险。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行动,以使也门避免发生灾难性饥荒。一系列因素的叠加导致也门饥荒风险不断增加,包括今年联合国协调救济行动资金大幅减少,外部对也门经济的支持无法持续,以及冲突对人道救援造成影响等。蝗虫、洪水等灾害也使饥荒问题变得日趋严重。
3、央视财经:近日,大批蝗虫入侵沙特,造成该国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蝗灾,对农作物构成严重威胁。专家称,反常的天气是非洲之角和阿拉伯半岛最近蝗灾急速恶化的原因之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一场蝗灾平均可以摧毁2500人一年的口粮。
一、宏观经济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前景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经济脆弱性大幅上升,劳动力市场有待修复,全球经济体收入差异增大。全球劳动时间下降14%,全球经济要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至少要在2022年后。
2、国是直通车:当地时间11月20日,特朗普在白宫召开新闻发布会,指责辉瑞等美国制药公司为了不让他获胜,故意将疫苗结果拖延到大选之后才公布。特朗普称,辉瑞和其他制药公司没有按最初计划在十月份评估数据,而是等到大选之后才公布,认为会影响大选结果。大型制药公司在竞选期间投放了数百万美元负面广告针对自己。
3、疾控中心吴尊友:近期国际疫情严重,境外货品被污染风险加大。冬季气温低,病毒在集装箱、货柜表面存活时间就会延长,接触这些冷冻环境下的物品,感染风险就会增加。冬季低温造成“非冷链”趋于“冷链”效果,因此国内进口“非冷链”货品也要按“冷链”标准管理,同时也要坚持货品采样检测,人员定期筛查,两项措施只要能够落实,就不会造成大规模面积的人员感染。
4、世贸组织:为抗击疫情,二季度多地采取封锁和旅行限制措施,造成全球贸易和生产大幅减少;而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放松,三季度全球货物贸易强劲反弹,但未来这一增长趋势能否持续仍存在不确定性。不过,随着前期受抑的市场需求释放完毕、企业库存补给完成,四季度全球货物贸易增长可能放缓。
5、林郑月娥:香港疫情出现反弹,情况相当严峻。特区政府有决心遏止疫情,不排除采取更严厉措施。已要求相关部门针对高危人士实施强制检测,并推出方便其他市民自愿接受检测的安排,包括增加派发样本收集瓶的地点、提供一次过津贴给确诊人士以鼓励他们接受检测等。
6、满洲里:近日,严禁聚餐、宴会等大规模集聚活动。公共活动场所暂停营业;学校、幼儿园及培训机构暂停教学活动;小区居民要配合社会管控部门做好社区及公共场所的管控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公安部门已对道路进行必要管控。有关部门将组织为全体市民进行核酸检测。
二、地产聚焦
1、易居研究院:截至10月底,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50233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0%,同比增长8.1%。当前库存规模已保持连续23个月同比正增长。此外,10月百城新建商品住宅供应量4647万平方米,成交量5153万平方米,呈现了“供小于求”的态势。此前4个月全国百城均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
三、股市盘点
1、富时罗素:公布全球股票指数系列季度评审结果,此次仅新纳入一只A股股票即国联证券。港股、A股、海外上市ADS共计23只股票被纳入,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新锐公司理想汽车。此次,无A股股票被剔除。
2、证券日报:今年以来截至11月20日,已有16家公司被强制退市,其中9家为面值退市、6家为财务退市、1家为规范退市;此外,已有13家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渠道退市,其中重组上市7家、出清式资产置换6家。年内退市公司已达29家。未来A股上市公司退市数量或将逐步增加,驱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断改善,提升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3、浑水创始人:调查欢聚持续一年;主要分析方式是追踪欢聚直播里1.15亿笔交易数据,分析中间哪些有机器军团的痕迹,列出部分案例分析为了让读者理解,并不代表所有的证据链;百度对欢聚直播的收购,打乱公布做空报告的原定计划;百度不是做空目标。做空报告出来之后,百度就有两个选择。如果他们还没有进行尽职调查,他们应尽快进行。如果他们已经做完了尽职调查,应该很容易就能发现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注意到的欢聚的问题。
4、中国基金报:截至11月20日收盘,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工银瑞信基金旗下首批科创50ETF迎来“上市首周秀”,首批产品总规模一周激增44亿元,增幅超20%。其中,华夏旗下科创50ETF规模增长最多,从上市前的51.21亿元增至近92亿元,单周规模激增80%左右,在首批科创50ETF中规模最大。
财经知识
远离“伪私募” 守住“钱袋子”
S公司以从事私募基金投资为由,向群众吸收资金,涉及人数众多,集资金额巨大,是典型的以私募基金为名进行非法集资的违法违规行为。
S公司是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S公司关联机构L公司亦为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两家公司共备案了数十只私募基金。监管部门检查发现 S公司存在公开宣传、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承诺最低收益等违法行为,非法集资特征明显。
一是打款人并非备案基金投资者。虽然给S公司打款的自然人都备注了购买私募基金产品,但均不是S公司在基金业协会产品备案中显示的投资人。
二是通过S公司账户汇集大量自然人资金。大量自然人直接打款到S公司账户,数额从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打款的备注均为购买私募产品,汇集到的资金数额巨大。上述自然人直接打款到管理人自身的银行帐户而非托管券商开立的募集资金专户,显然不符合正常的私募基金购买方式。
三是汇集资金去向不明。S公司账户汇集的资金,小部分被用做缴纳物业水电等公司日常运行费用,其余大部分转出到股东个人账户,被拆散成数千元一笔打往多个个人户,或转给关联方、其他股东等,还有的用于购买汽车、房产等消费。
在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下,投资者必须“擦亮眼睛”,正确认识私募,准确定位自我,做到“三看三不”,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一要看人。购买私募基金产品前,通过基金业协会网站查询了解私募机构。对私募机构执业能力的判断不能仅仅依据办公场所的装修档次及工作人员的着装品质,要仔细了解高管人员的职业背景、学历情况、从业经历等信息,不要盲目地相信“有关系”“有资源”等毫无凭据的说辞。
二要看产品。要自觉抵制“保本保收益”“高收益无风险”“快速致富”等噱头诱惑,保持头脑冷静,多一分怀疑,少一分侥幸。如果私募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中含有“定期付息、到期还本”等字眼,或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其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关联方直接或间接承诺“保本保收益”,即提示这是一个违规产品,请勿购买。
三是看合同。投资者看合同时,要重点关注合同中是否明确提示投资风险、投资范围或投资标的,核实相关条款与宣传推介内容是否一致,是否托管,是否约定纠纷解决途径等。
四是量力而行“不贪小利”。投资者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对照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判断自身是否能够投资私募基金产品。在满足合格投资者标准的前提下,再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
五是文件签署“不走过场”。投资者应当认真对待有关个人投资者资格审查等适当性审查环节,充分认识风险揭示书、合格投资者承诺书、风险测评调查问卷等的重要性,认真审阅合同条款,而不是草草浏览文件、简单签字了事。
六是投资前后“不做甩手掌柜”。投资者在了解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应充分了解所投产品,知道买的是谁的产品,与谁签约,由谁管理,资金划到何处,具体投向何方。发现管理人管理基金存在违法违规情况的,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发现管理人涉嫌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线索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