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周评
3 月 29 日,上证指数以一根中阳线收盘,宣告 A 股一季度完美收官。周五 A 股市场被一则重要传闻扰动,早盘机构间便传来周末降准和未来降息的消息,受此影响蓝筹股暴动,金融地产涨幅居前,券商板块带头激活市场,板块内 11 只个股涨停。券商在经过了接近 1个月的调整后,周五大涨改变了回调的走势,虽然券商板块很难再有年初上涨的那股强势,但假若市场走牛,券商板块是绝对的风向标。
周末官方辟谣,应该是为数不多的现象。以前不管谣言满天飞,央行定巍然不动。而股市的抢眼表现,证明大家也开始倾向于相信货币政策即将再度放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市场有“利好”传闻的影响,但从最近的市场方向来看,资金更加青睐业绩确定性高的蓝筹股,比较明显的是最近披露业绩的部分行业龙头,超预期增长的几率更大,同时股价也是节节攀高,与消息面环环相扣,这是结构分化行情的直接体现。
另一方面,诸如 5g、猪肉、券商等前期核心主线品种,在中枢震荡中陆续在下沿企稳,给市场提供了稳定的信心。猪肉板块的长期逻辑仍然不变,接下来猪价继续上涨是必然事件,上市公司是否能完成出栏量决定了业绩,接下来重点关注的是上市公司披露的出栏量。
近期海外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入波动率的上升,这意味着需要配置一些对冲风险的工具,如黄金、衍生品等,但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的权益资产正处于战略配置期,如果调整,正是结构性长期配置的机会。尤其当前,市场逐步回归基本面,年报业绩披露期更应关注业绩超预期标的,寻找基本面有支撑的绩优个股加大布局力度。板块方面,建议关注两大方向的成长性龙头:一是先进制造,如新基建、新能源;二是政策发力下的科创型产业机会,如计算机、医药。
回顾今年以来的市场变化,一是交易监管的放松,二是资本市场的定位提高,三是经济改革与发展形成了新思路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一系列的重要政策渐次落地发力。改革沿着人们期望的道路力度再次加大,股票市场的基本面政策因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导致这轮行情的主要原因。
随着基本面政策因素的改变,在政策先导的作用下,其它基本面的因素也会在未来发生改变,包括大家关注的经济见底回升、行业景气度与上市公司业绩改善等等,因此千赢国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认为目前上证综指在 2900至 3200 之间只是个阶段性盘整,反转已经确立,行情还没有结束。
财经要闻
1、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坚决查处第三方借减税降费服务巧立名目乱收费行为的通知。迅速开展第三方借减税降费服务巧立名目乱收费行为专项排查整治。
2、经济观察网:19 家科创板申报企业先后获上交所受理。一位接近证监会人士称,首批受理的科创板企业不一定在首批上市,希望大家不要抱有“闯关”心态。
3、国家网信办:发布第一批 197 个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其对外提供服务的互联网站、应用程序等显著位置标明其备案编号。
4、中钢协秘书长刘振江:从钢铁行业今年一季度运行情况看,下行压力已有显现,不容乐观。钢材低价位与矿价上挺使今年前两个月钢厂效益下降了 38%,钢厂的销售利润率由去年的平均 6.9%下降到现在的 3.5%,亏损企业亏损面增加了 10 个百分点,前两个月有近 1/4的企业亏损。
一、宏观经济
1、国资委:国资委党委 2019 年第一轮巡视将派出 6 个巡视组,对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 6 家中央企业党委开展常规巡视。
2、中银协李建: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银行业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从过去简单吃利差存贷业务,向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为代表的交易银行转变,向轻资本占用的业务转型。
3、中证报:目前银行正在加大对大额存单推荐力度,多家农商行大额存单利率最高较基准利率上浮 55%。专家表示,随着保本理财将退出历史舞台,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成为新的揽储利器。未来几年,居民存款被分流的现象还会持续,银行存款增速放缓具有长期性。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截至 2018 年第四季度,各经济体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资产占比升至 1.89%,超过澳元和加元,创 IMF自 2016 年 10 月报告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最高水平。
5、21 世纪:目前持有中诚信国际 30%股份的穆迪,有意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得中诚信国际控股权,进而获得银行间债市牌照。此举尚待监管部门批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评级泡沫严重的中国评级业,将在外资入华后遭遇巨大冲击,本土评级公司亦很有可能将评级主动权拱手相让。
二、地产聚焦
1、新华社:曾经四处搭棚建房、占田盖房的乱象,如今在京郊已经不再上演。截至 3 月底,北京市已基本完成“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任务。
2、21 世纪:3 月以来,房地产行业的日均融资规模超过百亿,且成本普遍下降,除个别企业外,基本告别两位数的融资成本,部分企业的资金成本低至 4%。分析人士认为,此轮融资热潮的升温,既源于资金环境的改善,又有房企债务到期背景下的资金需求。
3、东方网:上海旧区改造项目银企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九家银行签约支持上海旧区改造。目前,首批参与项目的四幅地块旧区改造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包括黄浦区乔家路地区、杨浦区江浦 160 街坊、静安区洪南山宅 240 街坊、虹口区 17 街坊等 4 幅改造地块,受益居民超过 1.2 万户。
三、股市盘点
1、上交所:对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问询。根据科创板上市规则,上交所科创板审核部门需在企业申请被受理的 20 个工作日内提出问询。
2、证券业协会:公布新一批网下打新黑名单。包括 IDG 资本(香港) 、中信证券金鑫 23 号,以及鞍钢投资、豫园商城、方大钢铁等自有资金账户,他们或无法参与科创板首批网下打新。
3、中国基金报:2018 年公募基金股票交易总额为 8.39 万亿,同比减少超 8000 亿元。券商获得的公募基金佣金金额也比 2017 年同期的74.42 亿元减少 4.33 亿元,达 70.09 亿元。从券商分仓佣金的排名来看,长江证券首次超越中信证券问鼎冠军。
4、中证网:公募基金 2019 年一季度业绩排名尘埃落定,主动偏股型基金给投资者带来颇丰收益。截至 3 月 29 日,排名第一的主动偏股型基金是国泰融安多策略,回报率达 56.44%。其基金经理表示,看好消费板块中的农业和成长股中的 TMT。
5、中国基金报:2018 年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总计 610.94 亿元,同比增加 10.98%,货币市场基金带来的增幅较大。天弘基金是管理费收入最多的公司,达到 52.28 亿元,也是唯一一家管理费收入超过50 亿元的基金公司。
财经知识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13种手段及识别技能大全(一)
1.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 13 种手段
(1)虚构收入
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
这些手法非常明显是违法的,但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销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此外,一些还有利用阴阳合同虚构收入,如公开合同上注明货款是 1 亿,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 5000 万元,另外 5000 万元虚挂,这样虚增了 5000 万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非常普遍。
(2)提前确认收入
这种情况如:一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 以工程收入为例,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多确认利润。
(3)推迟确认收入
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4)转移费用
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当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5)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
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及研发费用,而递延费用则非常之多,如广告费、职工卖断身份款费等例如将研究发展支出列为递延资产;或将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或试车失败损失等递延。 在新建工厂实际已投入运营时仍按未完工投入使用状态进行会计核算,根据现行会计政策,在完工投入使用前的新建工厂工人工资等各项费用、贷款利息均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非当期损益。通过此方法可调增利润。
还有如费用不及时报帐列支而虚挂往来, 按正常程序,发生的加工费、差旅费等费用应由职工先借出,在支付并取得发票后再报帐冲往来计费用。在年末若职工借款较大应关注是否存在该等情况。
(6)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自 2001 年 1 月 1 日起,上市公司要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状况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掺杂企业管理当局主观估计的一种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此次新增的四项减值准备涉及到不动产及无形资产的估价,与旧四项准备相比,资产减值计量计量难度更大,甚至大大超过上市公司财务部门及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除非寻求专业的不动产及无形资产评估师帮助外,否则根本无法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标准,从而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正确性。这就更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目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玩会计数字游戏,主要游戏规则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推迟或提前损失,典型表现为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 — 让我一次亏个够。
(7)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例如资产处置损益、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利息、合并价差摊入等。
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也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特殊性质,为公司管理盈利提供了机会,特别应关注是有些非经常性损益本身就是虚列的。
(8)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
操作手法有: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多计应收帐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帐款虚列;或应收帐款少提备抵坏帐,导致应收帐款净变现价值虚增;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漏列负债: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
(9)潜亏挂账
当前上市公司账面资产很多为不良资产,为了挤出水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但很多上市公司减值准备根本未提足,这里面原因很复杂,当初改组上市时,基于包装的需要,虚增了一块资产,可能挂在应收款项上,也可能虚增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些投资项目根本就是虚的或为不良资产,但也挂在账上。
上市以后,因原主业不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就急剧减值,但上市公司也不计提减值准备,另外,上市后继续包装,造成多项资产尤其是应收款项虚增。这些账面不良资产带来的潜亏金额往往很大。
(10)资产重组创造利润
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便是资产重组。然而,近年来的资产重组老是给人想到做假帐。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便在于资产重组。 通过不等价的资产置换,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目前仍然是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法之一,虽然因「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差价不能计入利润」新规定而受限制,但上市公司仍可以通过非关联交易的资产重组方式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
(11)通过投资事项对利润的调控
对亏损控股子公司通过减持股份后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或者对投资事项减持股份后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可以避免将子公司的亏损计入合并报表,同时还可通过转让股权获取投资收益。对亏损的控股或仅权益法核算的子公司减持股份,一般转移至关联方,为避免作为关联交易披露,受让股权可通过非关联第三方再转移至关联方;此外,在投资初期将技术出资「变脸」创造利润。 这里指的「变脸」,指的是在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当以无形资产出资后所占股份的价值A 大于投资方无形资产帐面价值 B 时,按规定该差额只能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处理分 10 年以上分期摊入各期损益,若以将无形资产转售给另一出资方的方式收回等于 A 的现金,则可以将 A、B 之间的差额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而另一出资方购入无形资产后也可以将此无形资产按购入价作为出资投入新设立的子公司。
(12)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及变更标准的主观性,为公司进行盈利管理提供了条件,公司有可能利用这一特点,在需要时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做出某种调整和变更。因此,关注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改变,对判断公司是否进行盈利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改变会计政策譬如折旧年限、坏帐计提比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改变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更其他长期资产的摊销时间、变更递延收益的摊销方法、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坏帐准备计提方法等均将对当期利润造成影响,导致前后期损益数据不可比。
(13)「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创造利润
财政部日前发布《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其核心思想是对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进行约束。由于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不能确认为当期利润,也不能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而只能作为资本公积处理,这样,上市公司和关联方之间通过关联交易提升利润,实现扭亏或保牌的目的就只能落空了。
但正如《中国证券报》记者曹腾提出,有市场人士担心,尽管规定内容详尽具体,但规定约束的是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行为,一旦上市公司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则新规定的意图将不能实现。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是指,上市公司将资产溢价出售给非关联方,由此产生的收益将不受新规定的约束,而与此同时,关联方通过其它方式弥补非关联方的损失;或者是两家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同时收购对方上市公司的资产,相当于作了个互换。一系列交易的实质是向关联方溢价出售资产,但形式上却绕开了新规定。
2、哪些上市公司容易出现财务造假
(1)异动股
一般企业的业绩具有惯性,除非天灾人祸,但现在有些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很快,此类上市公司前期业绩基本不可信。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此类上市公司已被恶庄控制,上市公司的业绩已完全沦为恶庄欺骗股民的慌言,上市公司利用业绩配合庄家炒作,此类上市公司业绩最不可信。同样业绩超乎常规的高成长的公司往往不可信,对中国绩优股一定要抱十分小心的态度,就不定就是颗地雷;还有那些业绩优良但股价疲软的公司,如蓝田股份,为什么业绩好却没有庄家看上呢?
(2)重组股
这类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背后是往往是证券欺诈,包括财务造假与二级市场操作,资本运作频繁本身说明其前面的资本运作是虚假的,后面的资本运作也难保真实的。此外,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有较多关联交易,其业绩也不可信,实际上一些通过资产置换进行重组的股票,置换出去的资产往往是有问题资产,置进资产也往往不是什么优质资产,根本就是「垃圾换垃圾」。
(3)圈钱股
IPO 即首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由于经过大规模的上市改组,其前三年的业绩与实际业绩相差太远,特别是剥离劣质资产上市的公司,这些公司前三年的业绩不是其真实业绩,而是人为的模拟业绩,其业绩水分很大,所以,首发股票的招股说明书及上市公告书上的业绩基本都是假的。再融资股票业绩往往畸高,畸高的背后往往是造假— 对于净资产收益率超过 15% 的业绩都要小心,特别是通过重组和概念换来的业绩。
(4)垃圾股
这类上市公司实际业绩都很差,但为了圈钱和炒作需要,或者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业绩,或者直接虚构业绩,使之三年微利或保配然后一年大亏,这类企业业绩有太多粉饰,没有可信性。证监会决定,从明年1 月 1 日起取消「PT」制度,PT 公司面临着一个退市的威协。如果没有实质性的重组,如果难以实现盈利的目标,那么,年报出来后这类 PT 公司就要退出证券市场了。而 ST 公司同样面临着一个亏损三年后直接退市的问题。可以说 PT、ST 公司目前都处在风浪尖上的,作为投资者来说,年报出台前还是远离那些已连续两年半亏损、目前又无实质性重组方案出台的上市公司股票。
(5)关联股
没有三分开的上市公司。其与大股东实际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会计核算非常随意,业绩在母子公司之间移来移去,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及可靠性。此外,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有较多关联交易,其业绩也不可信,因为目前关联交易非常不公允,实现的业绩往往不可持续,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6)概念股
凡是概念股,都带有一定的欺骗性,笔者发现一些所谓的「西部开发」 、「生物制药」、「小盘绩优」、「外资并购」、「奥运题材」业绩很不可信。这些概念股往往是庄家股,既是庄家股,业绩就被庄家所控制,所以对概念股、庄家股业绩笔者是抱怀疑态度的。